近日,10个主产省份的生鲜乳价格同比下跌。在河北省生鲜乳价格协调会上,经测算的生鲜乳交易参考价从最低不低于3.93元/公斤下调到3.85元/公斤,逼近成本价。原奶生产形势总体如何?近期价格为何走弱?如何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牛奶产量3932万吨,同比增长6.8%。按此增幅和2021年全年奶类总产量,2022年奶类总产量预计将达到4030万吨,首次超过4000万吨。同时,按表观消费量计算的我国奶源自给率将实现自2016年以来的首次回升,达到67%。但是,由于乳制品需求下降和饲料价格攀升,2022年中国奶牛养殖业也面临价格下行与成本上涨双向挤压的突出困难。
一方面,原料奶供给出现阶段性过剩并驱动价格下行。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2年12月末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为4.12元/公斤,与年初相比下降3.1%,全年均价4.16元/公斤,同比也下降3.1%。另一方面,饲料价格攀升推动原料奶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2年12月末全国玉米、豆粕均价分别为3.05元/公斤和5.07元/公斤,与2022年初相比分别增长5.9%和33.4%。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监测数据,截至2022年11月,辐射牧场的原料奶平均生产成本为3.89元/公斤,同比增长4.6%。
在双向挤压下,奶牛养殖收益大幅下降,反映养殖效益的奶饲比处于10年来的最低水平,由于乳制品企业也面临喷粉量大幅增加问题,原料奶拒收、限收风险明显升高。因此,在河北省生鲜乳价格协调会将全省2023年第一季度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最低价确定为3.93元/公斤的情况下,养殖场委员主动提出将最低价格下调至3.85元/公斤,以促使乳企做到应收尽收和如期续签收购合同。但是,该最低价格已接近甚至低于部分养殖场的生产成本。
“此轮原料奶产需失衡主要由短期因素引起,需求短期快速下降与生产能力刚性增长的矛盾导致了原料奶的阶段性过剩。”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室主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室主任刘长全表示,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当前的原料奶生产能力,包括新增的生产能力,并不是过剩产能,只是相较短暂下降的需求而阶段性过剩。近年来,奶牛养殖场户和企业积极投资的主要动力是乳制品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未来还将有较大增长的预期。虽然2022年需求出现了下降,但是中长期的增长趋势没有改变,且2023年将随着经济社会活动的恢复实现较大增长。当前和新增的原料奶产能对保障增长的乳制品消费需求非常重要。二是中小规模养殖场的生产能力可能受到较大冲击。近些年,国内养殖场大规模建设,加工企业也向养殖端布局,出现原料奶阶段性过剩情况,加工企业必然首先稳定和保护自有奶源生产能力,中小规模养殖场将更加脆弱并承担大部分风险。
刘长全分析,饲料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因为饲料粮长期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问题。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0年和2021年我国玉米均价分别同比上涨了12.0%和26.0%;2022年年末玉米和豆粕价格与2019年年末相比分别上涨45.9%和55.0%。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监测数据,2022年年末辐射牧场原料奶生产成本与2019年年末相比增长14.4%。虽然由于奶牛单产、饲料转化效率等提升,原料奶生产成本增幅小于饲料价格增幅,但是饲料成本在原料奶生产成本中的占比仍有较大上升,并大幅高于其他奶业发达国家。2022年11月份,我国豆粕均价一度高达5.58元/公斤,比2022年年初价格高46.8%。
专家表示,破解奶牛养殖业当前面临的困境要以保护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生产能力和强化饲料粮供给为重点,统筹采取短期和长期政策举措。从短期来看,首先是尽快实施面向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政策性临时收储,通过定向吸收过剩产出,稳定原料奶价格和保障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原料奶销售。具体可由中央财政、主产省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临储基金,合理确定收储总量和收储养殖户的养殖规模上限,在统一核算方法基础上确定不低于单位现金成本和不高于单位总成本的收储价格,由奶站代收、加工企业代储。其次是多措并举减缓当前的产出增长,包括提前结束泌乳牛产奶、调整营养降低产出、加快低产牛淘汰等。
从长期来看,要加快粮饲结构调整,重点加快以全株青贮玉米为代表的饲料粮种植,同时畅通口粮饲料粮用途转化渠道,提高国内饲料粮供给保障水平。强化科技对奶牛养殖的支撑作用,通过现代育种、饲喂营养与智慧养殖等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强乳制品和原料奶产需监测、预测和预警机制,确保原料奶产能有序增长,既满足乳制品的增长性消费需求,又避免“过山车”式的产业波动。
乔金亮
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