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口水歌“席卷”幼儿,儿童需要什么音乐?
发布时间:2022-12-27  文章来源:中新网 点击:338

  幼儿一边听“长长的腿一尺八的腰围,此刻我只想亲吻你的嘴”,一边跳着稚嫩的舞蹈,很难想象这一尴尬画面出自幼儿园。近日,继《孤勇者》之后,部分幼儿园教师带领孩子们跟着成人口水歌《黑桃A》跳舞的视频引发网络关注,后者露骨的歌词引发家长担忧。

  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为何屡屡出现口水歌、成人流行歌曲?成人歌曲会教坏小朋友吗?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在逐渐消失吗?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一线教师、业内人士及专家,探寻背后的原因。

  网红神曲“入侵”幼儿园?

  10月中旬,四川一家幼儿园的老师慧慧(化名)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则视频。视频里,她面对镜头蹲下、微笑着张开双臂,一群小朋友进入画面、向她跑去。在她一把搂住孩子们的瞬间,“我是不是你的小可爱”背景歌曲响起,画面温暖动人。许多人在这条朋友圈下点赞,其中包括小朋友的家长。

  慧慧从事幼教工作已逾三年。她教过孩子们唱《孤勇者》,日常照片、视频配乐也会使用短视频平台内置的流行歌曲。《听我说谢谢你》是每逢母亲节、父亲节,她和老师们发布孩子感谢视频时,使用最多的背景歌曲,目的是教小朋友们学会感恩。

  但这些看似寻常的行为因一首口水歌《黑桃A》陷入争议的漩涡。西安一幼儿园教儿童唱跳这首歌曲的视频引发网络关注,歌曲中“干杯”“亲吻”等展露成年人感情的词句令观者不适。在争议的同时,有家长亦认为《孤勇者》《野摩托》这种成年人歌曲并不适合幼儿。

  “我们小时候唱的《小燕子》《春天在哪里》都很好听,适合传唱,传统儿歌消失了吗?为什么幼儿园开始选择成人口水歌?现在没有适合孩子的儿童歌曲了吗?”家长徐女士质疑道。

  当下适合儿童的歌曲资源较少

  今年暑假,刘女士带朋友的孩子玩,没想到,这个幼儿园大班的小女孩完整演唱了《孤勇者》,一问才知,她是在幼儿园学的。

  为何孩子会在幼儿园学流行歌曲?慧慧介绍,在幼儿园里,常规的音乐教学均有安排,比如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等。但除了音乐教学,早操、舞蹈、户外、散步都会循环播放音乐,这些音乐需要老师自己在网上选择。

  慧慧感慨,每个时代都有符合时代特色的儿童音乐,但当下却很难找到一首真正属于儿童的流行歌曲。“每个阶段都有代表音乐,比如‘80后’听《我爱北京天安门》《娃哈哈》,‘90后’唱《哈巴狗》,但现在儿童的代表音乐很少,老师难免会根据流行热度选择。”

  记者通过搜索发现,目前互联网上不乏《幼儿大热歌曲排行》《适合3-6岁小朋友的歌曲清单》,但慧慧表示,网络上确实有很多分组音乐,但很多好歌要单独收费,如何选择音乐内容对老师也是挑战。她希望有平台和相应的歌曲资源为幼儿老师提供帮助。

  多方因素致歌曲创作质量不高

  “歌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喜怒哀乐、情绪的表达离不开歌唱,歌曲对孩子的成长更加至关重要。让孩子们传唱成人化的流行歌曲,和他们的实际年龄不符,甚至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音乐理论家、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雷达表示。

  作为音乐家和音乐教育者,针对“儿童流行音乐匮乏”“短视频平台不适音乐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等现象,他在多年以前便呼吁社会关注这一问题。他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背后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社会对儿童歌曲的创作不是很重视,音乐家和作曲家对创作儿童歌曲不是特别积极主动。其次,音乐作品受社会影响易商品化,有些作曲家很有才华,但不太关注儿童歌曲的创作,因为写一首儿童歌曲几乎没有收入,而创作流行歌曲、成年人的歌曲更容易走红,“静下心来研究儿童音乐的作曲家和老师更是凤毛麟角。”

  此外,雷达认为,儿童歌曲的传播和宣传力度不够,电台、电视台、视频平台等媒体不能将儿童歌曲放在主要栏目、主要时段播放,自然得不到传唱。

  “得不到宣传推广,再好的旋律也难以被社会所认可,这也影响了儿童歌曲的创作热情。”雷达表示,受社会流行风格的影响,令成人化的流行歌曲越发走近儿童,“成人化、社会化的流行歌曲对儿童心理成长不利,但是播放频次高、平台多,不知不觉中令儿童过早接受这样的曲调,诸如爱情歌曲等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早熟,情感的误区和盲目的追求。”雷达认为应重视加强儿童歌曲的创作与传播。

  专家支招破解音乐匮乏问题

  从专业角度来说,为何短视频中看上去旋律活泼、激昂甚至有些躁动的乐曲并不适合儿童?雷达用《孤勇者》歌词中的“去吗?配吗?战吗?战啊!”举例,他认为该首歌曲中带有情感宣泄的呼喊和喊叫,对于儿童的情感表达是十分不利的,“孩子应该学会在心平气和中接受音乐教育和熏陶。”

  雷达认为,社会在发展,人是在矛盾中不断生活的,丑陋的社会现象应心平气和地解决,而不是靠谁的嗓门大解决,喊叫的歌曲不利于孩子成长。

  “在歌曲创作中,为什么不能娓娓道来,以温柔的声音告诫孩子?”雷达介绍,为何传统的儿童歌曲诸如《小燕子》《两只老虎》《让我们荡起双桨》仍被传唱,一方面可能是对时代的回顾,更多则是因为这些歌曲旋律非常平缓,音程只是三到五度之间,比如“小燕子穿花衣,mi、sol、do、la、sol,两只老虎,do、re、mi、do”等,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唱准,自然就走进了孩子的心里。雷达从教育者的角度表示,这些儿童歌曲没有跳跃式的音程,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感情需求。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硕士、北京青青藤教育集团教学总监刘芳认为,对于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创作适合的旋律和有逻辑的歌词,还必须容易记住,即所谓的“魔性音乐”,6岁前孩子听到的内容会对其大脑产生深刻印象,唱的内容则会让语言得到发展锻炼。“国外的儿童歌曲有很多模拟音,听起来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在训练孩子的发音。比如我们的《春天在哪里》的‘嘀哩哩’其实很好地锻炼了幼儿的口腔肌肉。”

  在儿童音乐创作匮乏、短视频成人音乐“席卷”儿童音乐教育的当下,如何破解其中的问题?

  雷达认为,首先,不应该一味指责短视频平台上那些不利于儿童健康的流行音乐。他认为,这需要社会、音乐创作者、行政主管部门改变意识,把儿童歌曲创作放在重要位置,创作出高质量的歌曲。

  “比如,对儿童歌曲的创作给予支持,使创作者写出一首高质量儿童歌曲,同样可以获得回报和社会认可。”雷达建议,文化主管部门可为儿童音乐创作设立专项培训资金,为儿童歌曲创作奠定基础。媒体可提供儿童歌曲创作、演唱的平台以及创作实践机会,还可以举办各种创作活动,激励和鼓励儿童歌曲创作者的积极性。

  “整体创作队伍水平提高了,便会积累好的儿童歌曲”。雷达表示,要让儿童歌曲能够得到积极的推广。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家评选,推动十首、二十首新创歌曲到幼儿园里演唱,电视台、电台可组织少年儿童传唱优秀作品,这样实实在在的推广会令儿童歌曲的创作展现新面貌。创作旺盛以后,必然和短视频平台所谓的“神曲”形成对比。

  “统筹好儿歌创作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雷达表示,仅靠个人的呼吁还远远不够,希望政府职能部门牵头,把音乐家、音乐老师、创作者团结起来,用儿童音乐的繁荣改变当下的不良风气。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经典儿歌

  上美影厂长速达

  “有根、有美、有为、有魂”让儿童金曲走进孩子世界

  第一部水墨动画、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后简称为“上美影”)的历史,几乎也是一部中国动画史,在这里诞生的经典儿歌,也给了之后的创作者以启发。在动画片导演职位工作了近20年之后,速达在2018年被委任为上美影新一任厂长,谈及与动画依傍而生的主题曲儿歌应该如何创作?速达抛出了上美影坚持的“有根、有美、有为、有魂”创作理念,“儿歌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儿歌往往曲子节奏感强,便于传唱,且立意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上美影也在为孩子努力打造更多好作品”。

  动画片主题曲要符合角色形象也要“易懂”

  近20年来,上美影的创作者创作出了200余部长短美术片,类型、风格迥然不同。随着那些经典动画的诞生,主题曲儿歌也迎来了蓬勃的传唱期——从早期的《黑猫警长》到《葫芦兄弟》,再到如今的系列动画《大耳朵图图》,这些作品都有脍炙人口的主题曲。

  优质的动画片除了动画形象深入人心,其配乐、主题曲创作也都有极高的要求。速达表示,动画对儿童音乐的要求是——既能渲染气氛、描述场景、表现人物个性,又能推进情节、带动动画节奏,与整部动画的风格、气氛相匹配,“优秀的儿歌在风格上是各式各样的,可以是活泼的、悠扬的、抒情的、激昂的、优美的,在内容上要传达真善美,打动人心。另外演唱起来要朗朗上口,让孩子容易学;除此之外,还需要歌词简单,容易让孩子理解。”

  速达回忆,在以前,孩子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没有现在这么分散多元,电视、磁带、录像带等是孩子们能收看动画片的全部途径,动画往往是集中在寒暑假和周末播出,“这些儿歌契合影片的主题,展现主人公性格。每当歌声响起,孩子们就会回忆起‘奇趣美’的影片,回忆起正义、善良、勇敢的人物角色,这些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由速达执导,2004年6月1日首播,超过百集的电视动画片《大耳朵图图》陪伴了不少90后、00后成长,动画片的主题曲《快乐小孩》也风靡一时。这首歌节奏感强,充满活力,速达仔细分析了这首歌之所以受孩子欢迎的原因:“《快乐小孩》的歌词塑造了淘气且天真可爱、机灵善良的大耳朵图图,小朋友们都能在图图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心爱的小孩’。此外,歌曲以很有趣的音乐和歌词,展现了图图‘爱吃’的特点,也展现了图图的家庭关系。”

  对动画音乐的喜爱,是对动画喜爱的延伸

  谈及以后上美影会用什么方式来推广经典,让儿歌金曲更多地走进孩子的世界,速达表示,会多渠道、多平台推进,例如在短视频、音频平台推广,进行儿童动画歌曲大赛(如与少年宫合作),与幼儿园等学校联动等等。另外,在IP跨界合作的过程中,也尽力让更多人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感受到中国动画和中国动画音乐的魅力,比如通过音乐会、舞台剧、线上放映活动等形式呈现。同时,也要让更多优秀的、不同层面的创作者(演员、歌手、歌唱家等,例如莫文蔚、R1SE组合曾经演唱过《黑猫警长》)一起加入儿童歌曲的创作和演唱,还可以进行网络征集、歌曲大赛等,让儿童歌曲出现在更多的节目(如综艺)中。

  “总而言之,持续创作。孩子们对动画音乐的喜爱和演唱,是对动画喜爱的延伸。在新时代,上美影将秉承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之志,努力开拓创新,精益求精,以‘有根、有美、有为、有魂’的创作理念持续创作新作品,创作更多受孩子喜爱的作品。”速达说。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鞠萍

  好儿歌具有正能量需要新的展示推广平台

  尽管鞠萍在孩子们心中以主持人“鞠萍姐姐”形象扎根,但她从小到工作初期,曾在无数儿歌金曲中留下过声音。她目睹过老一辈词曲人如何创作一首儿歌金曲,也经历过儿歌传播模式的迭代。鞠萍觉得“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歌”,同时也在期待儿歌的未来能有更多新的推广和展示舞台。

  《让我们荡起双桨》曾让学校孩子选旋律

  鞠萍从小就和歌声为伴,工作后更是和儿童音乐分不开。1976年,鞠萍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广播合唱团(后简称合唱团),一待就是8年。正因为参加了合唱团,鞠萍也参与了很多当年儿歌金曲的录制,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等,她还曾担任领唱,出过一张黑胶唱片,一些参与的金曲也在当时《星星火炬》《小喇叭》等广播节目里播出。

  1985年6月1日起,鞠萍开始主持央视《七巧板》栏目,这档节目播出后大受欢迎,但比较遗憾的是当时这个栏目并没有主题歌。1995年6月,鞠萍主持少儿栏目《大风车》,她成为这个栏目的制片人、责任主编之一,当时部门主任和制片人找到了乔羽和孟卫东,为新栏目写片头曲。鞠萍回忆:“栏目曲一般都比较短,比如十几秒,最长也就30秒,孟卫东老师曾给《新闻联播》写片头曲,他非常专业,也有童心,经他作曲后,乔羽爷爷创作的仅8句歌词随着旋律更加朗朗上口,从那时开始,这首歌就在这个栏目里唱、播,片头一遍,片尾一遍,逐渐成为每个孩子的记忆,一直唱到今天。”

  被问到为什么当时的儿歌金曲能够如此脍炙人口且家喻户晓,鞠萍表示,除了这些儿歌作品本身优质外,更是因为当时的传播手段——广播,没有电视之前我们都是听广播的,为什么大家会说过去的歌好听,因为你面对的传播渠道单一,除了广播你没有其他听歌的渠道。而且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词曲作者,比如作曲家刘炽爷爷,当时就为《让我们荡起双桨》谱写了两种曲调,到学校里让孩子们选,喜欢哪一个,就用哪一个。

  让每个时代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歌

  除了上述提到的儿歌金曲外,《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部经典动画IP中的主题曲,也唱进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3年开播,鞠萍在近十年来也成为这部动画片中“围裙妈妈”的配音,到目前为止该动画播出已超过800集。除了用声音塑造卡通角色外,鞠萍也经常在各个场合中演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主题歌:“这首歌有好几个配器版本,电视剧集版本、大电影版本,也有其他节目给它重新编配的民乐伴奏版、摇滚风格等等,无论哪种形式,这首儿歌的旋律非常简朴,体现出一种家庭的温馨与爱,并且歌词能给孩子一种鼓励,给人力量,还表达了成人对孩子的关爱。”

  她笑着告诉新京报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现在也胖了,少儿节目也需要不断推新人,在这个时候她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围裙妈妈”,也希望孩子能记住这位勤劳顾家的好妈妈:“好的儿歌、好的动画都是具有正能量的,一首好儿歌也需要好的推广平台,许多儿歌制作者默默奉献,现在只是需要通过网络、新媒体来展示、推广。孩子们有学的地方,有演唱、展示的舞台,学校的音乐教材也要随时更新,与新时代、新征程合拍。经典固然是经典,更需要努力创作更多符合儿童心理,具有儿童音乐特点的儿歌,因为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歌。”

  在儿歌创作领域,鞠萍对未来抱有很大的期望,“近几年好儿歌有很多,且传唱得很广,比如《左手右手》、《听我说谢谢你》、《你笑起来真好看》等等。期待越来越多的少儿节目能用各种形式展示儿童音乐的创作成果,给孩子们提供唱歌的舞台,让孩子们欢唱儿歌,走向未来。”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