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博物馆,城市夜生活新地标
发布时间:2022-07-19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335

  2021年5月18日,观众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参加“奇妙夜”系列活动。新华社发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除了电影院、酒吧、KTV等热闹的娱乐消费场所,疲倦的城市人还能否寻得一处静谧的休闲之地,充分享受文化滋养?夜间开放的博物馆,或许就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可遗憾的是,虽然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也尝试过延时开放,举办夜间巡游、夜宿博物馆等活动,但将“夜间营业”常态化的博物馆仍是稀缺。
 
  在浙江杭州,“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试营业一个多月以来,前来体验的观众已超过两万,进入暑期后,人数更是持续攀升。该场馆是浙江自然博物院打造的一个300平方米的小型文化空间,营业时间是周一至周五的上午10时至午夜24时,周六、周日则全天24小时开放。这一时长上的大步突破,在国有博物馆中还是首创。以此为讯号,我们能否期待,“后来者”也许会层出不穷,让博物馆也成为城市夜生活的主场之一?
 
  1.观众需求牵引博物馆不断尝试
 
  近日,《长江日报》对一则“市民建议”的连续报道成为一桩美谈:6月下旬,武汉市民康先生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建言,入夏以来,夜游汉口江滩的人越来越多,希望粤汉码头旁的横渡长江博物馆能在夜间开放,为夜游江滩增添文化气息。7月6日,武汉市江滩办就响应了这一建议,宣布从7月8日至8月31日逢周五、周六,横渡长江博物馆开放时间调整为12时30分至20时30分。据报道,7月8日开放夜游当天,该馆总客流量316人次。其中,在16时30分(以前的闭馆时间)后的客流量为146人次,对比以往同期数据,当天客流量增加了1倍多。
 
  同样人气旺盛的,是地处杭州市中心、交通便利的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以前我们常接到游客打来的电话,白天忙着逛西湖、赏美景,到了晚上想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但大部分博物馆都是‘朝九晚五’开放,很难满足大家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升级。”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谈道,早在2014年就有了开设“夜间博物馆”的想法,正巧近期博物馆收回了一处沿街310平方米的门面房,适合打造成单独的文化新空间,便开始了24小时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试运营首日,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就在15时到24时的9个小时内接待了700多名游客。工作人员介绍,因适逢暑假,几乎每天从10时30分到21时30分都是高峰时段。为保障观展质量,场馆只好限流每小时100人,许多观众在门外排队等候。为了“错峰”,有些观众选择在周末的一大早或凌晨两三点前去。一位市民在观展后留言:“24小时博物馆开放后,我们又多了一个参观游览之地,不仅可以消暑纳凉,还能学习到很多有趣的自然知识。”
 
  进入暑期,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更是“一票难求”。据周报数据显示,7月4日至10日这一周,馆内平均每天接待940人。分时段来看,16时至22时,每天有三四百人入馆;22时至24时,平日虽不超过50人,周末却飙升至近200人。
 
  “博物馆的晚上是非常特别的,因为它有着不同于白天的安静和视觉上的感受。这种特别的体验对于公众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在《博物馆之美》这本书里写道。他认为,博物馆延长开放到晚上作为一种常态,对于所在的城市和公众,都是非常重要的。博物馆在晚间开放,无论时间长短,都反映了其所在城市的文明水平和公民素质。
 
  其实在疫情发生前,为促进夜间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的文旅部门就策划组织了博物馆的“集体行动”,与城市的夜间旅游线路挂钩。广州文旅局在2019年8月组织了广州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等8家展馆夜间开放,即逢周五、周六、周日延时至21时,并在夜间提供与白天基本一致的讲解服务。上海文旅局在2019年7月至9月首次试点博物馆常态夜游项目,选取14家试点博物馆在周五晚上延长开放;而2021年6月至8月期间,参与该项目的博物馆扩充至30家,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极丰富的夜游选择。遗憾的是,在疫情影响下,文旅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种联动形式的“博物馆热”还在逐渐恢复当中。
 
  2022年7月12日,北京市文旅局发出通知,北京地区博物馆将开展延时开放等活动,点亮暑期“夜京城”。各博物馆还将根据馆内条件,适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晚间夜场文化活动,或依托已经计划开展的活动,适当安排晚场接待等。博物馆正在成为人们夜生活的新地标,在炎炎夏日中为观众开启一场美好的“博物馆奇妙夜”。
 
  2.多元化的博物馆空间,让观众流连忘返
 
  “以科教活动为主、讲解为辅”是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的基本定位。或许也就是这一定位,使它在试营业的一个多月中聚拢了大量人气。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教人员洪磊告诉记者,在暑期,24小时博物馆一周会举办数次包括化石挖掘、火山科学实验在内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周末的夜场更是被很多家长和孩子“提早锁定”。
 
  为了让全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有愉快的观展体验,在这方300平方米的小天地中,互动设备随处可见:按动鸟类标本下方的按钮,就能听到它独特的鸣叫声;花10元钱的材料费,给鱼类简笔画上色后,用AR装置扫描,投影幕布上就有鱼儿轻盈游动;还有“我与恐龙比身高”趣味装置,元宇宙剧场可以点播科普电影、看线上展览。看累了,观众还可以在阅读区点一杯咖啡,或者品尝24小时博物馆限定款雪糕和甜品,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现在博物馆的发展方向,特别是科普教育、陈列展览的发展方向,跟原本意义上的传统博物馆已经有了很大区别。”洪磊说,以前进入博物馆,就是“看”展览,标本都放在橱窗展柜里,现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在陈列上有场景模拟、互动展项、多媒体等多元化的形式,再结合活体标本展箱,给观众带来别样的体验。
 
  洪磊在导览的同时,注意观察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不同兴趣:小朋友都喜欢以浙江出土地命名的恐龙,比如杨岩东阳盾龙、礼贤江山龙、丽水浙江龙;中青年观众会更倾心于岩石矿物和本土鸟类、昆虫;而老年观众会更喜欢研究中草药植物和五谷杂粮种子。“以身边的动植物、矿物为主题,就是因为大家平时都能接触到,但是并不了解。挖掘身边的知识,更能启发观众的兴趣。”洪磊说。
 
  如果说“24小时”是通过时间的延伸让更多游客来到博物馆,那么当参观接近尾声,选购博物馆“量身定制”的文创产品,则是让博物馆再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试运营期间,24小时博物馆定制蝴蝶与甲虫水晶标本、24小时博物馆logo雪糕已经和观众见面,接下来博物馆还将开发陨石、太空系列在内的多个文创产品体系。
 
  诚然,人们期待着博物馆融入城市晚间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中,让更多文化资源得以更方便的亲近。但如果延时开放只是延时打开面积巨大的展厅,给博物馆人力、资金造成负担,反而会形成资源浪费。因此,让博物馆“越夜越精彩”,离不开博物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摸石头过河”,更离不开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多方面支持。
 
  3.夜间开放“不简单”,面临重重挑战
 
  “展览、活动的质量高低,决定着夜场的吸引力,观众不是大门敞开就会来的。”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曾在采访中表示,夜场不应该只是简单开放,应和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让大家在这个时间有不同于白天的享受。
 
  提起博物馆的夜间活动,就不得不提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上元之夜”灯会,当时因“一票难求”成为坊间热议话题。“抢票流量太大导致网站服务器瞬间崩溃”“黄牛票最高炒到9999元”等消息令人咋舌。究其原因,除了适逢节日,“稀缺性”才是个中关键——“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对公众开放”的噱头,不能不让人眼馋。
 
  由此社交平台上纷纷展开讨论:为什么夜间活动不能经常性地推出,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有专家分析,增加照明设施、大量铺设电线会增加故宫里的安全隐患,木质结构的古建筑担不起这个风险;更别说夜间管理游客的难度,还有一些文物也不适合夜间展览、需要适时休整。
 
  其实不光是故宫,对于我国各级博物馆来说,要将夜间开放常态化,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陈履生认为,创造更多的夜间专场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不仅延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更会面临延长开放带来的安保问题、管理费用的增加等情况,因此博物馆需要更大的经济投入来维系夜间开放。
 
  位于北京朝阳区的木木美术馆(798馆)就曾尝试延长开放时间到21点,同时搭配沉浸式艺术疗愈、音乐会、即兴喜剧体验等夜间活动。“美术馆在798艺术区内,客流有明显的‘潮汐’现象,适合在周末和节假日延长开放时间。同时,根据用户调研结果,仅仅延长开放时间并不能显著促进观众来看展,而是需要给观众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理由。”创始人林瀚表示,目前还不会尝试24小时开放,要依据防疫政策和美术馆所在园区的管理要求,再结合美术馆受众的需要综合评估。
 
  浙江自然博物院的24小时博物馆就因人力不足,在7月初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外科教人员。据严洪明介绍,24小时博物馆整个运营管理团队由9名全职人员组成,暑期增加了2名兼职人员,同时博物院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包括藏品组、宣教组、经营组、安保组在内的19人专班,来保障“精彩不打烊”。
 
  同时,与基础运行、宣传推广、人力管理等成本等并驾齐驱的挑战,是博物馆能否提供与24小时“相得益彰”的内容与体验。挑选哪些优质的文化产品支撑夜场,这既考验博物馆的专业水平,也体现博物馆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能力。
 
  近年来,博物专家经常强调“在地性”,即讲好本土故事,其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加深对本土的认知,了解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而对身边动植物的兴趣,就是生态保护意识的开端。
 
  如果说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9000平方米的常设展厅,讲述的是从生命爆发到人类诞生的“宏大叙事”,那么24小时博物馆就是兴趣营地。这里展示的300余件标本,是从27万件馆藏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是浙江地区出现的动物、植物、矿物,并且计划每个季度从海量馆藏中更新部分展品。
 
  “创新展览展示,推动藏品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是我们博物馆人肩负的责任与担当。”严洪明表示,此前浙江自然博物院就曾通过众筹、众包、众创等形式,调动潜在观众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这一次24小时博物馆开放,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种新的拓展尝试,在用活博物馆藏品和场馆资源的同时,着力服务教育“双减”助力“双提”,践行“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当代使命。
 
  (本报记者唐一歌张云陆健)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