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察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如何更多惠及大众?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复合遗产)三个大类。我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截至目前,共有56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38处(文化景观4处),世界自然遗产14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
北京:古籍修复
用匠心守护文化遗产
古籍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北京云居寺珍藏着两万二千多卷明代纸经古籍和7000余块清代御制木经板。去看看这些古籍的修复成果。
近日,北京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组建的修复团队,完成了云居寺第一期文物修复工作。本次修复工作历时三年,共修复468册明代纸经古籍、500件清代御制木经板。专家介绍,古籍修复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珍贵历史文献,延长其使用寿命。而不是单纯追求书籍修复后的完整和美观。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 张平:给古籍“续命”最优的方案就是最少干预,修复过程还要“可逆”。往古籍上施加的材料可以把它取下来,不能说一劳永逸,后人想再修的时候对古籍产生新的伤害,这些都是不允许的。
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云居寺建于隋末唐初,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珍藏有石经、纸经、木版经等3万余件馆藏文物。接下来,云居寺将进行修复后的文物数字化采集,并继续开展第二期古籍保护修复工作。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保护状况良好
在精心保护和维护之下,我国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总体保护状况良好,数量均为世界第一。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共18项,其中6项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16项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确定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9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这些遗产有效保护了中华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最优美的山岳、森林、湖泊,最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同时,18项遗产地还保护了200多个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为当地带来每年超过140亿元的旅游直接收入。
目前,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主要是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开展保护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国加大对自然保护地投入保护力度,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总体保护状况良好。
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司副司长 严承高: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20年世界遗产展望》对全球自然遗产保护状况的权威评估显示,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中,全球整体状况处于“好”和“较好”的比例为63%,中国比例为89%,全球处于危急状况的7%,中国为零,评价报告显示我国整体保护状况明显优于国际平均水平。
保护文化自然遗产
我国做了哪些努力?
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近年来,我国对于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做了哪些努力?不断加强的保护力度体现了我国对于文化自然遗产保护怎样的态度?来听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宋峰的介绍。
中国是世界遗产坚定的支持者和维护者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先后两次担任联合国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主席国。最近一次是去年承办了在福州召开的第四届世界遗产大会。吸引多个国家在中国设立二级机构的同时,支持中国专家学者为国际机构提供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积极探索 强化遗产地保护能力
各个缔约国保护世界遗产都要依托于本国的法律体系,中国的各个自然遗产地依托现有保护地管理机构队伍,依托于国内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结合各项不同层级的法律规划,完善遗产地的相关工作,强化遗产地的保护能力。
文化自然遗产保护 如何更多惠及大众?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被保护的文化自然遗产更多地惠及大众?来听听专家的分析。
为群众提供高层次精神文化产品
第一个层面是保护好文化遗产,保护好自然遗产。保护好自然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了精神素养。
统筹保护与发展 惠及遗产地百姓
在推动自然遗产保护的同时,科学合理有效地引入游赏、旅游活动、科研展示,发挥遗产地独特的吸引力。将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引导遗产地百姓加入保护工作,成为遗产的守护者,也能反向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