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月27日电 (张小兵 朱玲)28个肉牛养殖小区(场),7个万头养牛乡镇、35个千头以上养牛重点村,全市肉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0.02万头和4.42万头,实现产值8.6亿元......一连串数据,是近年来甘肃省华亭市牛产业发展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华亭市把牛产业作为助推乡村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坚持延链、补链、强链,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扶持牛产业向“种养加销一体化”方向发展。
要想出好牛,草料是关键。长期以来,当地农民依靠简单种植养殖,增收空间有限,牛储蓄饲料不足问题一直存在。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华亭市积极调整种养结构,推广实施“粮改饲”种植技术,以养定种、种养结合,紫花苜蓿、燕麦、粮饲料兼用型玉米等优质牧草的大力推广,让秸秆青贮成为肉牛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为做好“粮改饲”项目,华亭市农业农村局抽组农机、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技术服务小组,下沉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2021年,“粮改饲”项目让当地农民每亩比原粮多卖了六七百块钱,有效解决了畜牧养殖饲草问题,实现了丰产增收的“双赢”。
“以养带种、以种促养。”华亭市大力提升青贮机械化水平,引导规模养牛场和合作社购置大型玉米收储机、铡草机和揉丝机,在“粮改饲”项目支持下,这条绿色循环链条正在不断延伸,探索逐步走上一条“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养带种、农牧互促”的现代农业新路子,为牛种出了好“口粮”。
柳拴虎是华亭市河西镇建沟村农民。以前他养牛都是“单打独斗”,得知村上要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他第一个果断加入。
柳拴虎加入的绿鑫源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20年11月建成投用。该合作社采取“政府补贴+合作社投资+农户自筹”的建设形式,对养殖区实行标准化改造,养殖用房、青贮池、围墙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牛喜迁新居,环境好了,养殖省事了,关键是连长膘都快了。”柳拴虎说,源自于标准化牛舍给他养殖带来的实惠。
近年来,华亭市依据平凉红牛产业集群项目,不断提升改造县乡两级肉牛冻配站点基础设施,对牛舍、干粪场、青贮窖、消毒室、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让红牛住上了好“房舍”。
地处陕甘交界的华亭市神峪乡,农贸市场交易活跃,目前有着平凉市范围内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肉牛年交易量在2万头以上,年交易额达1.5亿元。交易市场蓬勃发展,激发了广大民众养牛积极性,被神峪乡评为“致富带头人”的孙小军就是其中一员。
2018年6月,孙小军投资98万元,在神峪乡吉家河村焦家塬社成立了华亭市宏鑫塬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牛棚2座,青贮池2座,现牛存栏55头。
“我们合作社的牛膘肥体壮毛色亮,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孙小军介绍,“我们出售主要以活牛为主,现在一年出栏20余头,收入超过10万元。”
从种、养,到销售,华亭市的合作社、企业、养殖大户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以统一品种养殖、统一标准饲喂、统一价格出售的模式,拓宽多元化销售渠道。在加工上,全面提升改造肉牛屠宰分割及熟食品加工生产线,延长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益。在销售上,线下借助门店、展会、实体店等助力牛肉“出村进城”,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平台、APP商城等渠道销售,鼓励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华亭市牛产业为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好“钱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