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总结这一代中国产业工人,“创新”一定是概率最大的选项之一。
对于这一代青年人来说,他们不像父辈那样可以在一片空白的处女地尽情拓荒,反而迎头赶上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走出过去的舒适区,还是拥抱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无不是从无到有的冒险。
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到2035年,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当然,一切创新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讨或思想认识层面上,而要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面对挑战,有的人玩世不恭地玩起“打工人”的梗,在自我解嘲中进行集体情绪宣泄;有的则拿出接受变革的勇气,成为创新型国家“大链条”中时刻自我激励的一环。
而对于地处“改革开放窗口”——广东的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日产”)来说,创新既是带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又是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必然选择。
为创意呐喊,为创新“兜底”
对于所有人来说,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在生产线上忙碌的韦周明也不例外。
当东风日产摁下重启键时,1.8万多名员工复工复产后每天必备的口罩,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安全复工复产的重要保障。在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央企劳动模范”金益的带领下,韦周明和十几位同事用21天研制出口罩机,并造出了符合要求的口罩。
“作为修设备的人,这种时候就是要顶得上、干得好。”作为公司的青年岗位能手,这位33岁的年轻工程师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在他看来,专注地做一件事,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就能熟能生巧,并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任何企业都必须通过创新找到新的发展之路。因此,东风日产将‘鼓励创新’写入了规章制度。”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党委书记赵书良看来,一旦固步自封,没有技术创新,就只能坐以待毙。
在韦周明工作的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设备保全科,不到300人的团队要负责保养车间内的上千台设备。它们中既有设备体积近1000立方米的压铸机,也有加工精度为微米级的精密仪器。
“汽车发动机的加工往往是微米级,直径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因此,这对生产设备的精度要求极高。”韦周明介绍说,汽车发动机生产设备大多来自德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由于加工精度高、技术难度大,特别是部分核心技术存在较高壁垒,以前只能由外国工程师对其进行维修和保养。
“高级修理师画一圈值千金”的故事最能让韦周明感同身受。
一台机器坏了,工厂无法生产。厂长请来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工程师在机器上画了一个圈,告诉厂长问题就出在这里。厂长安排人修理后,机器果然恢复了正常。作为报酬,厂长给了工程师1万美元,对此有人不服气。工程师则冷冷地说:“画一个圈只需要1美元,但知道在哪里画这个圈,就值9999美元。”
“如果处处都被关键技术难住了,那就只能任人定价。”韦周明感慨说,以前,发动机生产设备的核心技术一旦出现问题,只能请外国厂商派人来处理,甚至送到国外去维修,这样不仅成本巨大,还会耽误好几个月的生产时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外工程师来中国不太方便。”
为了改变这样的被动局面,这些青年工程师、技能员从生产线上最常见的刀具检测做起,一个个地攻克“技术关卡”。用韦周明的话形容就是,“生产线开动时,我们要盯紧每一个生产设备、每一个生产环节;别人休假了,我们则要开始检修设备,防患于未然。”
好在功不唐捐。随着一个个技术难关被攻克,越来越多设备的疑难杂症可以在厂内被他们自行解决。仅这一改变就能让公司每年节约几百万元的经费。
据了解,在韦周明等党员的带领下,东风日产发动机设备保全科内掀起了立功竞赛。他说:“我们科里50多个党员,每个人都至少承担了一个创新课题。从降低设备故障,到促进工艺改善,每一个生产细节都有创新点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2018年,经过公司内部选拔、中质协筛选、材料反复修改和无数次全英文发表演练和模拟答辩后,韦周明所率领的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超越”QC小组站上了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代表大会的舞台。他们与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470多个小组进行了激烈角逐,最终在这个被誉为“质量奥林匹克”的大赛中摘得金奖。
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经历,韦周明感慨说,在生产线上,“用课题培养人才,用人才解决课题”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只要肯用心,行行出状元。”据他介绍,目前各类技能比赛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大家争当“技术擂主”,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中,一股创新的新风潮已经蔓延开来。
事实上,作为一家年产销量超过100万辆的大型车企,东风日产要鼓励员工从原本的“改善文化”过渡、升级为“创新文化”,不得不花费更大的功夫,搭建更为完善的体系。
“其实,现在的90后、95后年轻人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这些年轻人的创新‘减压’。”韦周明介绍说,作为设备保全部门的一员,“问题止于我”的兜底意识已经成为大家思维模式的一部分。而为了鼓励创新,所有人面对新问题时都有至少3次试错的机会,随后还有“老鸟”组成的专家团队兜底。
类似的“创新保险”还有很多。
“创新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自我驱动型,既不能搞KPI搞摊派,也不能只靠奖励‘诱惑’大家。”阿杜创新工作室运营团队的李开元回忆说,创新工作室刚成立时还有些担心,“大家平时的工作压力已经很大了,还有精力参与创新尝试么?”
在“一切为创新开绿灯”的发展思路下,阿杜创新工作室摸索出了一套以征集金点子为起点、以敏捷开发和容错兜底为关键点的高效创新体系。
据了解,自2015年成立以来,阿杜创新工作室已经孵化了超过200个项目,累计为公司创造效益285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从这个工作室走出的青年创新人才已成长为各个部门的技术骨干,并在公司内带起一股创新的新风潮。
“我们收到的创新点子基本保持每年50%的增长率,绝大部分都是90后年轻同事提交的。其实,如何呵护和培养大家的创新热情,怎样支持大家攻克创新路上的重重困难,始终是我们运营团队最看重的。”如今,曾经的担心已经烟消云散,他们面临着“幸福的烦恼”:大家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经费开始有些捉襟见肘。
赵书良总结说,创新既需要实力,需要用真实案例打动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也需要青年人特有的勇气,以及为他们兜底的体系。
尝到了开门造车的甜头,开启了建设者的新征程
按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关于比较优势的阐述,每个公司和个人一样,总有自己更擅长、效率更高的“特长”,公司专注这种生产项目然后跟别人进行交换,整个社会的财富就能增加。
“眼下,汽车的集成化程度、复杂性越来越高,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安全挑战越来越多。因此,我们既要当嗅觉灵敏的‘侦察兵’,及时了解新政策、新趋势,又要当好‘安全守门员’,保证公司的创新战略安全地落到新车的每个角落。”在东风日产技术中心负责自动驾驶测试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占子奇发现,“开放”与“创新”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必须实现两条腿走路。
这位90后主管认为,自动驾驶及车身域电子产品测试既复杂,又多变,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这也要求我们把自己当作新技术、新方法的急行军,不仅要把战略分解落到工作实处,更要建设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梯队。”
据介绍,为了实现“开放创新”,跨组织、跨团队的技术分享会基本每周就举行一次。占子奇坦言,对个人来说,这种开放学习、“开门造车”的氛围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我们团队中的很多年轻人都有很强的自我驱动能力,甚至自带一部分技能。一方面老员工要教会新员工工作方法、开发流程,另一方面也要向他们学习新思维。”占子奇兴奋地说,随着交流愈发频繁,一些原来的“无形壁垒”正在被逐渐打破。“现在,我们1名工程师至少能掌握6款测试软件和3门编程语言。”
而对于从事研发采购的郑皓天来说,“开门造车”的对象甚至更多,也让自己有了更多获得感和责任感。
“采购不是简单的买东西,车联网和自动驾驶中有很多新兴的领域是我们所不曾触及的,因此一定要抱有‘空杯心态’。”作为回国发展的“海归”,郑皓天对近年来中国科技研发实力崛起的感触似乎更加明显。
“如今,国内涌现了很多科技公司,我们从不把他们简单地视为供应商,而是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合作伙伴。”他拿车联网采购举例说,许多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思维、管理逻辑与传统供应商不同,车企也不能墨守成规。“这些既是新事物,也是硬茬子,需要我们以创新思维加以解答。”
“要想鼓励大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主动创新,就需要让组织更灵活、更开放。”对此,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工会主席郑乐华总结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方法,而人才是第一资源。”
据介绍,在东风日产企业文化2.0中,“开放创新”被放在第二位,仅次于“拥抱客户”。值得一提的是,东风日产企业文化2.0既回应了员工关于“打破部门壁垒、精简优化流程、提升创新意识”的诉求,又以时代、行业和市场迎来剧变为前提,进行全面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东风日产企业文化2.0这个抓手,带动公司党工团各级组织,真正把创新的文化理念落地,把各种课题落地。”赵书良表示,在汽车企业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用好企业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形成一个声音、一种力量”。
从决定国家未来航向的“十四五”规划,到每家公司“危中寻机”的转型计划,“创新”的气息越来越浓厚。事实上,无论90后还是00后,无论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还是阿杜创新工作室中鱼贯而出的青年创客,大家都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军的一分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