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给侵略者带来灭顶之灾!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发布时间:2020-11-10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点击:11182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的武器装备基本上是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缴获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国内兵工厂生产的。就火炮和枪械而言,就产自世界上24个国家98家兵工厂,其品种和型号多达110种。仅步枪口径从6.5毫米到11.43毫米多达13种,各种枪械的型号更是多达几十种,口径繁杂、样式各异,被称为“万国牌”。从战争第二年开始,志愿军开始逐步换装苏制武器,装备水平得到改善。战场上,志愿军仍积极收集、利用缴获的军械物资,用以弥补后方供应一时的不足。同时,为适应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设的需要,我国除从苏联获得武器援助外,还争取在武器生产制造方面获得技术援助。战争后期,一批国产武器(以仿制为主)开始装备志愿军。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我们来看看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使用了哪些主要武器装备。本集介绍志愿军使用的主要重武器,包括各种火炮、坦克、飞机。
  
  20世纪初日俄战争期间,日本花了400万日元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购了75毫米野战火炮400门完成品和400门份的组装件,因样炮于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抵达日本,故称为“三八式”野炮。三八式野炮是二战日军的重型火炮之一,也是日军装备量最大的野战压制火炮之一,装备日军师团炮兵。
  
  日制三八式75毫米野炮
  
  三八式野炮主要参数:
  
  口径:75毫米
  
  炮管长:2.33米
  
  重量:947 千克
  
  弹丸重量:6.41 千克
  
  弹丸初速:510 米/秒
  
  最大射程:8350 米
  
  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使用的日制火炮如“九二式”步兵炮、“三八式”野炮、“四一式”山炮等,一部分是抗战时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一部分是解放战争中缴获国民党军的。
  
  日制四一式山炮
  
  “四一式”山炮为日本陆军在20世纪初期开发的山炮。以明治时期编年标准,当时是明治四十一年(1911年),故此山炮得到了“四一式”山炮的编号。
  
  “四一式”山炮的主要参数:
  
  口径:75毫米
  
  总重:540千克
  
  炮管长:1.3米
  
  炮弹初速:360米∕秒
  
  发射速率:10发∕分
  
  最大射程:6300米
  
  苏制76.2毫米野炮
  
  M1942式76.2毫米野炮由苏联格拉宾设计局1940年研制,1942年2月定型装备。主要装备步兵师炮兵团,用于支援步兵、破坏防御工事、火力压制和反装甲作战。
  
  M1942式76.2毫米野炮主要参数:
  
  口径:76.2毫米
  
  全重:1150千克
  
  初速:620米/秒
  
  射速:25发/分
  
  最大射程:13290米
  
  直射距离:820米
  
  苏制M1942式76.2毫米野炮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苏联援华武器,该炮在朝鲜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制105毫米榴弹炮
  
  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弹炮,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量使用的一种轻型野战压制火炮,以威力和准确性著称。
  
  M2A1式105毫米榴弹炮主要参数:
  
  口径:105毫米
  
  总重量:2260千克
  
  全长:5.94米
  
  炮管长:2.31米
  
  全高:1.73米
  
  初速:472米∕秒
  
  射速:2-4发∕分
  
  最大射程:11155米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炮兵装备的主要是缴获的日式、美式火炮,其中包括M2A1榴弹炮。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中,志愿军炮兵某部4连3班支援并配合步兵坚守938.2高地,在两天的防御战中,这个炮兵班使用1门美制M2A1榴弹炮支援步兵对抗敌军的集中进攻,击溃美军两个营以上兵力的三次集团冲锋,并压制了敌2个火力点和1个迫击炮阵地,击毙击伤敌军500余人。战后,该炮兵班集体荣立一等功。1951年后,志愿军开始大规模换装苏式122毫米、152毫米火炮,但M2A1榴弹炮仍然装备志愿军部队直至战争结束。
  
  苏制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
  
  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师属榴弹炮,由彼尔姆第172兵工厂彼得洛夫设计局设计,1940年开始大规模生产。该型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使用。
  
  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主要参数:
  
  口径:122毫米
  
  总重:2450千克
  
  全长:5.9米
  
  炮管长度:2.67米
  
  炮口初速:515米/秒
  
  最大射程:11800米
  
  1951年,我国从苏联购买该型火炮,装备炮兵师及师属炮兵团。到1951年底,志愿军全军共有苏制122毫米榴弹炮249门。在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第一天的战斗中,志愿军炮兵某团9连就用这门目前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122毫米火炮,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发射了96发炮弹,把集结了敌人2个营兵力的一条数百米长大山沟炸成一片火海,粉碎了敌人的进攻。9连因战绩辉煌,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美制M1式155毫米榴弹炮
  
  M1式155毫米榴弹炮是美国1941年研制成功的大口径火炮。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M1式155毫米榴弹炮4035门,在美军所有口径105毫米以上的支援火炮中,产量位居首位。
  
  M1式155毫米榴弹炮主要数据:
  
  口径:155毫米
  
  全重:5.8吨
  
  炮长:7.32米
  
  炮管长:3.63米
  
  宽:2.44米
  
  高:1.8米
  
  炮口初速:564米/秒
  
  最大射程:14600米
  
  志愿军缴获的美制M1式155毫米榴弹炮
  
  抗美援朝头两次战役中,志愿军缴获了大量美式装备,其中就包括M1式155毫米榴弹炮。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炮兵某部5连以一门M1式155毫米榴弹炮,在全纵深实施机动和火力支援,击溃美军十余次集团冲锋,击毁美军105毫米以上口径榴弹炮48门、迫击炮3门、坦克7辆及弹药库10座。为此,全连荣立一等功。这门榴弹炮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苏联沃罗涅日兵工厂研制成功并生产,十六管联装,一次齐射可发射132毫米火箭弹16枚,运载车同时就是发射车,火力猛,机动性高。它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大显神威,刚投入使用时出于保密原因,没有命名专门的名称,只是在炮架上有个生产厂的字母标记“K”,就被苏军士兵亲昵地叫做“喀秋莎”。
  
  “喀秋莎”火箭炮
  
  BM-13“喀秋莎”火箭炮主要参数:
  
  弹径:132毫米
  
  滑轨长:5米
  
  弹长:1450毫米
  
  弹重:42.5千克
  
  初速:70米/秒
  
  最大射程:7.9~8.8公里
  
  一次齐射时间:7~10秒
  
  1951年9月1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的首战日。当日,第203火箭炮团的24门喀秋莎对位于后洞里的美军部队来了次覆盖性炮击。随后,志愿军步兵展开突破,顺利将美军第7师2个营打垮,占领了阵地。上甘岭战役期间,喀秋莎火箭炮团以“热烈”的炮火支援着奋战在阵地上的志愿军步兵,给予了步兵强大的士气鼓舞。志愿军的通讯员们总能在电报中截获美军的求救信号:“我们遭到敌军毁灭性炮火打击!请速速派遣空军前来支援!”
  
  国产6管102毫米火箭炮
  
  1951年3月,我国第一款火箭炮试制成功,该火箭炮使用固体燃料的旋转稳定火箭弹,采用6人制炮班,发射器采用铆接开脚钢轮炮架,六联装火箭发射装置,定名A3式102毫米火箭炮。
  
  A3式102毫米火箭炮主要参数:
  
  口径:101.6毫米
  
  炮管长:2.03米
  
  全炮重:420千克
  
  炮弹:427式火箭弹和488式火箭弹
  
  最大射程:5000米
  
  刚刚研制成功的A3式102毫米火箭炮也随着志愿军出国作战,如志愿军炮兵第210团辖两个火箭炮营,共装备36门A3式火箭炮。该团于1951年10月抵达朝鲜,配属于志愿军第43军进行机动防御作战。当年12月,该团第5连奉命参加281.2高地的反击战,在火力压制战斗中,连续打了6个齐射,打垮了敌军两个步兵连和迫击炮阵地,有力地支援了部队战斗。
  
  苏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1938年,苏联加里宁工厂以瑞典M34式40毫米高射炮为蓝本,研制出37毫米高射炮,1939年正式定型,命名为“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并于1940年投入批量生产。至1945年,总产量超过18000门。该型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主要的轻型防空武器。
  
  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主要参数:
  
  口径:37毫米
  
  行军状态长:6.04米
  
  炮身长:2.73米
  
  战斗全重:2100千克
  
  初速:880米/秒
  
  理论射速:160~180发/分
  
  战斗射速:80发/分
  
  最大射程:8500米
  
  最大射高:6700米
  
  有效射高:3000米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参与作战的独立高射炮营总共有53个,主要装备苏制高射炮,包括85毫米高射炮、37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其中主力是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这种牵引式高射炮对付低空目标特别有效。志愿军独立高炮第11营在开城地区的战斗中,击落美军飞机35架,该营2连3班先后击落敌机10架,两次荣立三等功,并被授予“十颗红星炮”荣誉称号。这门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的防盾上喷绘的10颗红五星,就是他们辉煌战绩的见证。
  
  T-34坦克
  
  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苏联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设计师米哈伊尔·科什金领导设计的中型坦克。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苏联一共生产了T-34系列坦克84070辆,其型号主要为两种:安装76.2毫米坦克炮的T-34/76坦克和安装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坦克。
  
  T-34/85坦克主要参数:
  
  车体长/宽/高:6.1米/3米/2.72米
  
  战斗全重:32吨
  
  装甲厚度:正面炮塔90毫米,车体正面45毫米
  
  乘员:5人
  
  发动机功率:5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公路55千米/小时,越野30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400千米,越野249千米
  
  最大爬坡仰角:30°
  
  涉水深度:1.3米
  
  越障高度:0.73米
  
  越壕宽度:2.5米
  
  主要武器:85毫米火炮,备弹 60发
  
  辅助武器:2×7.62毫米机枪,备弹1920发
  
  T-34坦克
  
  1950年11月,新中国从苏联引进了第一批300辆T-34坦克,绝大多数为T-34/85坦克,并很快投入抗美援朝战场。志愿军最著名的T-34/85坦克车组,为第215号坦克。该车组曾在战斗中单车突袭,一次就击毁敌重型坦克3辆。整个车组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共击毁敌坦克5辆、击伤1辆,击毁化学迫击炮9门、汽车1辆,击毁敌地堡26个、坑道和指挥所各一个。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215车组“人民英雄坦克”荣誉称号,并为车组全体乘员记特等功。车长杨阿如荣立一等功,并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而那辆编号为“215”的T-34/85坦克,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IS-2坦克
  
  IS-2坦克是20世纪40年代苏联研制装备的一种重型坦克。1943年10月31日正式命名为IS-2重型坦克,又称“斯大林-2”式。1944年2月装备苏军投入战场。该坦克一共生产了2250辆,连同改进型IS-2M共生产3854辆。中国装备的IS-2坦克中多是IS-2坦克的后期改进型号——IS-2M。
  
  IS-2重型坦克
  
  IS-2M坦克主要参数:
  
  长(含炮管)/宽/高度:9.60米/3.12米/2.71米
  
  战斗全重:45吨
  
  乘员:4人
  
  发动机功率:513马力
  
  最大速度:公路37千米/小时,越野19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241千米,越野210千米
  
  装甲:19-160毫米
  
  爬坡度:36度
  
  越壕宽:2.48米
  
  越障高度:0.99米
  
  涉水深:1.3米
  
  主要武器:122毫米坦克炮,备弹28发
  
  辅助武器:2挺7.62毫米机枪,备弹1000发;1挺12.7毫米机枪,备弹945发
  
  1950年底,中国从苏联购买10个坦克团的装备,其中就包括60辆IS-2重型坦克。志愿军先后有3个坦克师和多个独立坦克团赴朝参战,尽管以T-34中型坦克为主,但也有少量的IS-2重型坦克。
  
  在1951年11月的马良山反击战中,有志愿军的两个坦克连共10辆坦克参加战斗,其中有3辆IS-2重型坦克。整个马良山反击战中,志愿军第64军第191师在坦克和炮兵的配合下,全歼英军第28旅苏格兰皇家边防团团部和6个连,共1700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4架,击毁坦克6辆,连同美军,共毙伤俘敌军4400余人,对稳定朝鲜西线战局起到了重大作用。战后,装备IS-2重型坦克的坦克2连,以及402号IS-2重型坦克荣立二等功,驾驶员万凤池荣立一等功。
  
  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战斗机
  
  米格-15战斗机,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1946年开始设计,1948年6月投入生产。米格-15比斯是其改进型号,于1949年投产,到1950年年底,该型号成为苏联空军的主力歼击机。到1954年停产时,各型米格-15总产量达到16500架以上,创造了喷气式战斗机单一型号产量之最!
  
  米格-15战斗机主要参数:
  
  机长:10.13米
  
  翼展:10.08米
  
  机翼面积:20.6平方米
  
  全机空重:3636公斤
  
  正常起飞重量:4960公斤
  
  发动机推力:2722公斤
  
  最大平飞速度:1078公里/小时
  
  最大升限:15544米
  
  爬升率:3000米/分
  
  最大航程:1782千米(10000米高度)
  
  续航时间:3小时
  
  机载武器:1门37毫米机炮,2门23毫米机炮,携弹200发
  
  1950年10月起,在中国华东和东北地区协助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回国前,根据中苏有关协议,苏军向中国有偿移交了一批作战飞机,其中包括160架米格-15。1952年8月苏联开始向中国出售“米格-15比斯”改进型歼击机,1952年底中国已拥有6个师的“米格-15比斯”。空军战斗英雄王海就驾驭这架编号为“2249”的米格-15比斯飞机,不仅个人击落击伤敌机9架,而且他所带领的飞行大队也创下了击落击伤敌机29架的赫赫战功。
  
  (全文完)
  
  (作者徐平,系军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