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老战士回忆抗美援朝战场:“我没躺在床上睡过觉”
发布时间:2020-11-03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7547
    中新社北京11月2日电 题:志愿军老战士回忆抗美援朝战场:“我没躺在床上睡过觉”
  
  中新社记者 李纯
  
  “三年打仗,我没躺在床上睡过觉……”谈及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89岁的王力平如是说。
  
  10月末,中新社记者随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赴辽宁丹东、沈阳等地调研期间,三位年至耄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接受了媒体记者采访,回忆起7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
  
  被俘敌军飞行员从兜里掏出小白旗
  
  1950年10月,不到20岁的王力平跟随部队从长甸河口进入朝鲜。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第三分部的军务参谋,他的任务就是为一线部队供应“吃、穿、打、用”所需要的一切。
  
  战争初期,志愿军尚未掌握战场制空权。王力平回忆说,敌军的飞机“贴着我们头上飞过”,甚至能够看清飞行员的长相:“挺长的脸,还在嚼东西。我们就挺奇怪,开飞机怎么还吃东西?后来才知道是在嚼口香糖。”
  
  1952年,王力平所在部队配备了高射机枪。不知情的敌机仍来袭击,被志愿军击落,飞行员在拉升飞机后跳伞。“他在空中飘,我们在地上走。他往哪边走,我们就往哪儿跟。离地面还有几米,他从兜里掏出来一个小白旗……”谈及与战友俘获美军飞行员的场面,王力平仍记得那些细节。
  
  被俘后,这位24岁的美国飞行员提出,希望被转往关押美军的战俘营。经上级批准,3天后,王力平押送这名飞行员前往碧潼战俘营,并在那里住了一晚。
  
  天刚亮,浴室开放,王力平走进无人的澡堂。“热气一熏,加上长时间的疲劳,我一下子就睡着了。”那是两年零9个月期间,王力平唯一一次洗澡。
  
  没睡过一次安稳觉“是正常现象”
  
  “抗美援朝没过江,保家卫国没拿枪,行军坐车乱晃荡,慰问团来了给个纪念章。”
  
  时至今日,李维波仍记得当年形容高射炮兵的顺口溜。1950年,他所在的高射炮兵第六师501团部署在鸭绿江畔中方一侧,保卫连接中国辑安(集安旧称)和朝鲜满浦的江桥。
  
  “高射炮兵动作不快打不了仗。”李维波说,当时部队要求官兵白天在30秒内进入战斗位置,夜间则在一分钟内。战士们时刻守在炮位旁,夜晚就在火炮边挖个坑,搭上铺板、裹着棉衣入睡。“一年365天不脱衣服。”
  
  老人回忆说,某年春节,战士们用弹药箱内侧作面案,找来木棍擀面、包饺子。刚一下锅,敌机出现,战士们迅速进入战斗,连炊事员也要承担救护抢修任务。“没人看锅。等打完了再一看,(饺子)都成片儿汤了。”
  
  “没睡过一次安稳觉,没吃过一顿热乎饭,”李维波说,“这是正常现象。”老人也表示,打起仗来就什么都不想了,“什么苦和累、生和死,都忘得一干二净”。
  
  1952年的一次战斗却让李维波至今难忘。当天早餐刚过,敌军飞机来袭,李维波指挥火炮射击。美军一架F-84飞机被击中,落入吉林通化的山林中,飞行员跳伞后被当地公安人员和民兵俘获。“我还记得他叫拉尔·卡麦隆。”李维波说。
  
  平时这么练,打起仗来都是老兵
  
  “我们是1951年4月22日从安东(丹东旧称)进入朝鲜的”,89岁的石景林忘不了当年入朝作战的准确日期和战场上的残酷景象,“(敌军空投炸弹)炸出两三层楼深的坑,房子整个都没了”。
  
  那时的石景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卫生员。部队在朝鲜高望山一带阻击防御时,他和教导员每天都要穿过一道敌方封锁线,从营指挥所前往一线阵地巡视。“掌握不住时机,敌人的炮弹就把你盖住了。”
  
  1951年7月的一天,敌军炮兵向志愿军阵地发起了多次进攻。“我负伤了”,石景林摘下深绿色的军帽,后脑上的伤疤和头骨凹陷清晰可见。老人回忆说,教导员提议让他随伤员一同转至后方休整,但被他拒绝了。“轻伤不下火线,”石景林说,“就让卫生员包了包,继续坚守阵地。”
  
  鉴于他的作战表现,3天后,石景林在战场上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获得三等功奖章。火线入党、战场立功,这是老人最想讲述的抗美援朝经历。
  
  作为卫生员,石景林见过太多伤亡。亲身经历告诉他,不必担心“官兵上战场是否会害怕”的问题。“战士们平时是这么练的,打起仗来都是老兵,”老人对中新社记者说,“人都要适应,适应了就好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