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涉疫典型案例五连发有何深意 以案释法震慑犯罪
发布时间:2020-03-19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 点击:2156

  最高检涉疫典型案例“五连发”有何深意

  ◆ 明晰标准统一司法尺度

  ◆ 以案释法震慑违法犯罪

  ◆ 典型案例成为办案指引

  ◆ 有力保障依法防控疫情

  □ 本报记者  刘子阳

  3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第五批全国检察机关依法办理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近一个月内,最高检连续发布五批次涉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频率之高、力度之大,极为少见。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暴力伤医、抗拒防控措施、制假售假、哄抬物价、借机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两高两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要求从严从快打击涉疫情犯罪。

  如何从严以彰显有罪必罚震慑效果?如何从快以适应维护安定秩序的紧迫需要?从严从快的同时如何确保办案质量、司法公正?多位基层检察官、律师近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刑事诉讼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检察机关面临诸多挑战。最高检典型案例五连发如同一场及时雨,明确法律适用,统一司法尺度,鲜活的案例成为基层检察官的办案指引,保障了司法公正,为依法、科学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聚焦难点统一尺度

  最高检发布的第四批典型案例中有这样一起涉嫌非法经营案——疫情暴发后,天津某大药房大幅提高防护用品、药品价格,将进价12元的口罩提价至128元,将原售价2元的消毒液提价至38元。检察机关决定对4名犯罪嫌疑人以涉嫌非法经营罪批准逮捕。

  最高检公布此案例详细办案过程时在法律要旨中明确:疫情防控期间,哄抬疫情防控急需物资或基本民生物品的价格牟取暴利,构成犯罪的,应当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也要准确把握刑事政策,统筹考虑稳定市场秩序与恢复市场活力,为复工复产提供司法保障。

  “典型案例为办理冷门案件指明了方向,比如妨害传染病防治犯罪、哄抬物价的非法经营犯罪等案件平时非常少见,大部分检察人员没有相关办案经验,如何准确认定犯罪成为难题。”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张婷发现,典型案例体现了依法防控的要求,并没有“一刀切”的简单操作。程序上虽然从快,但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标准丝毫没有降低,对把握办案尺度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山东省龙口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委丛姝玉看来,典型案例有效解决了办案中遇到的各类难点,比如,如何界定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公务行为,如何有效区分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何认定哄抬物价的非法经营行为等。又如,要在严厉打击犯罪的同时积极引导犯罪嫌疑人认罪悔罪,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多名受访者认为,典型案例是疫情防控期间最高检具体适用法律的“产品”,是回应实践迫切需要的产物。

  “典型案例展示出检察机关也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在典型案例的指导下,我们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同时,注重办案社会效果,保障了特殊时期的民生需求。”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杨诗文举例说,虎丘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一企业在抑菌喷剂中添加激素的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中,将查获的合格抑菌剂及时发还企业,企业将功补过生产出合格产品捐给重点地区用于抗击疫情。

  “典型案例涉及事实认定、刑罚适用、诉讼程序和具体工作要求等多个方面,并辅之以精准的法律要旨,在满足从严从快精准打击的同时,维护了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促进法律正确实施,保障司法尺度、力度不走偏、不走样。”北京市中剑律师事务所律师焦阳认为,这不仅有助于检察官办案,对律师代理相关案件也很有帮助。

  解决办案实际问题

  “办理诈骗案件时,如何突破犯罪嫌疑人的辩解是老大难问题。最高检第五批典型案例中的颜某诈骗案就对如何突破其辩解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导意义强。”杨诗文认为,此次典型案例较以往的典型案例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要旨更为详细,很多内容解决了实践中的难题。

  “典型案例源于个案高于个案,一经发布指导类案效果良好。”在焦阳看来,五批典型案例的发布,聚焦检察官司法办案实际需求,突出问题导向。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各有侧重,涉及的犯罪类型全面,有针对性地指导了各类案件的办理。

  疫情暴发后,检察机关案件承办人与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审判人员、辩护人等进行面对面接触也存在一定风险,在办案程序上遭遇掣肘。

  典型案例为丛姝玉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取证、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提审、不起诉和出庭支持公诉提供了新思路。“我们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提审犯罪嫌疑人,通过互联网技术网上开庭。对不需要逮捕的案件及时办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进一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第一、第二批典型案例共涉及9类犯罪,重在提示检察人员办理相关案件时应当做到依法严惩、快速办理,做好提前介入侦查、引导完善取证、认罪认罚从宽等工作。第三、第四批典型案例明确了法律适用问题,选取对犯罪嫌疑人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案例,为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检察保障。”张婷说,五批典型案例各有侧重,对疫情期间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提审、开庭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

  以案释法震慑犯罪

  冒充归国富豪,谎称能代买“3M”口罩实施诈骗;通过微信发布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口罩实物图等虚假凭证实施诈骗;冒充任课老师混入学生家长QQ群发布虚假培训通知骗取培训款……最高检第五批典型案例重点针对诈骗案件进行了通报。

  “疫情期间诈骗犯罪数量增多,据统计,苏州地区疫情类诈骗案件占疫情案件的43%。最高检发布疫情期间诈骗典型案例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给出防范建议,具有正面的导向作用。”杨诗文在办案中发现,近期,针对疫情的口罩诈骗案日益减少,说明群众了解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诈骗形式,提高了警惕。

  “法律本身具有教育、引导和警示功能。”焦阳认为,典型案例的发布采用了密集、连续的方式,体现出国家打击涉疫案件的决心和力度。典型案例通过日常而具体、鲜活而生动的事实叙述方式,让普通民众也能理解和体会。

  “通过典型案例可以警告潜在的犯罪分子,从而达到震慑犯罪的作用。”张婷注意到,第五批典型案例集中选编的诈骗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均被采取逮捕强制措施,其中3起已作出一审判决,分别判处被告人有期刑期5年6个月、6年6个月和11年。

  “每个指导案例都是法治宣传的生动教材,最高检以直观的方式对典型案例作出解析,防止一些人因法律上的无知导致行为上的无畏,也使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法律,从具体案例中感受法治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丛姝玉说。

  最高检涉疫情犯罪典型案例五连发,也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议。《法制日报》微信、微博以及法制网连续报道后,多位网友留言评价说,最高检的典型案例让大家看到疫情防控期间司法机关依法严惩暴力伤医、趁火打劫、大发国难财等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决心,如同生动的法治教育课,用群众看得懂的语言介绍如何防范违法犯罪,让大家感受到司法的温度。(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