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小龙虾学院”首届学生毕业 就业率达百分之百
发布时间:2019-07-01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1129

  小龙虾学院首届学生毕业啦

  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 大多从事“烧虾” 岗位 明年的毕业生已被“预订”大半

点击进入下一页

首届毕业生代表发表毕业感言

  大多从事“烧虾” 岗位 明年的毕业生已被“预订”大半

  6月27日,此前引起热议的“小龙虾学院”——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潜江龙虾学院的首批35名学生正式毕业,被授予了普通专科毕业证书。6月3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潜江龙虾学院了解到,首批35名学生中,大部分都走上了“烧虾”岗位,薪资可过万。而尚未毕业的2018届学生也已有多人被提前“预订”。

  首批毕业

  毕业生大多走上“烧虾”岗位

  2017年7月,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成立潜江龙虾学院,下设餐饮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市场营销三个普通大专学历专业,学制两年。据了解,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是国内唯一一所设置小龙虾学院,开设小龙虾课程的学校。

  近日,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小龙虾学院的首批35名学生已经在6月27日正式毕业,拿到了普通专科毕业证书。

  据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潜江龙虾学院教务处处长王中秋介绍,早在今年年初,这批毕业生里就有大部分学员被“预订”,其中有11人被成都的餐饮企业“相中”,1人进入了北京簋街的一家餐饮企业就业,6人选择了自主创业,剩下的其他学员分别在重庆、湖北等地就业,就业率达到了100%。

  王中秋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些学员中有从事餐饮管理的,更多的则是走上烧虾岗位,“他们有的在五星级饭店,有的进入了‘虾皇’、‘虾老幺’这样的连锁餐饮企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学生主要在后厨做大厨,薪资相对高一点,薪资底薪普遍在6000元至12000元之间”。

  学生讲述

  北京餐馆掌勺做“潜江龙虾”

  毕业生喻大双在今年4月份时就被北京的一家小龙虾餐饮连锁企业“相中”,被预订掌勺做正宗的“潜江龙虾”。喻大双说,在北京,他负责做的就是潜江的油焖大虾和蒜蓉大虾。现在顺利拿到毕业证后,他的底薪将会达到万元以上。

  而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黄宇则告诉北青报记者,毕业前,他就已经在筹备自己的店了,“我老家在宜昌,家里也有这个条件方便我开店,所以就开了一家200多平方米的饭店。”

  据黄宇介绍,他所开的饭店小龙虾是招牌,“小龙虾是我掌勺,除了卖小龙虾外,我的店还有其他菜,为此我还请了做其他菜的师傅。”现在黄宇在老家宜昌所开的店已经步入正轨,从开业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了,饭店的运营一直都很稳定,“赚的虽然不多,但是一直都是不亏本的,对于一个新店,现在的这种状态我已经很满足了。”

  提到当初为何选择来学做小龙虾,喻大双表示,“能边吃边学就是我选择小龙虾学院的一重要原因。” 而黄宇则说,因为兴趣和市场需求。

  不仅如此,在小龙虾学院的学习让做了老板的黄宇和黄宇的亲朋尝到了甜头,“我的一个妹妹看我开了店,又吃了我做的虾之后,跟我说明年她也要去我们学校学习。”黄宇说。

  招生情况

  今年计划将招生增加到200人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学生可以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普通专科(大专)的文凭。

  学校的招生途径包括单独招生和统招,每年的单独招生在3月份左右。招生对象为具有湖北省户籍的应往届中职毕业生和往届高中毕业生,年龄需在40周岁以内。学校会组织报名的学生进行文化课和专业技能的考核。而统招的学生则可直接通过每年的高考进行报名,达到国家规定的分数线即可。

  学校工作人员说首批“小龙虾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为学校接下来的扩招提供了信心。

  北青报记者从江汉艺术职业学院的工作人员处获悉,2017年,学校原本计划三个专业各招50人,而实际共招生了86人。因为“供不应求”第二年学校招生的学生人数增加到100多人,2019年学校计划将招生增加到200人。

  教务处处长王中秋告诉北青报记者,学校不只2017届的学生就业率好,现在还没毕业的2018届学生中,就有很多人被提前预订,“就在今天,就有一家江西的餐饮企业和我‘预订’了一名学生,他们要求学生12月份的时候到位。”王中秋说,现在学校培养的学员真的是“供不应求”的,“‘预订’需要排队”。

  专家解读

  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性应尊重市场

  看到小龙虾学院首届学生毕业的消息后,不少网友都在评论中感叹,小龙虾专业贵在“接地气”, “学做小龙虾是一门出了校园就能上岗的手艺”。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近年来相关部门采取举措为高等职业教育注入巨大活力,高端技能人才越来越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像“小龙虾”这类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和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可持续,必须遵守两条刚性原则:一是要尊重市场,有什么样的市场需求就培养什么方向的学生;二是要尊重专业,专业设置不能无限向下窄化细化,也不能针对某个具体工作对象设置专业。

  文/本报记者 王天琪 张香梅 统筹/蒋朔